阜寧之后:談人居環境設計
阜寧,一個美麗靈秀的地方,一個生機勃勃的地方,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龍卷風,讓我們99名同胞們逝去,受傷人員達到846人。上次的汶川地震我們已經失去了眾多的兄弟姐妹,這次的意外,又讓我們這么多兄弟姐妹離去。在災難面前,我們難道真的就這么弱不禁風,就這么只能被動嗎?
大災難再次告訴我們:景觀充滿殺機,人造城市也充滿恐怖。因而,城市、景觀和建筑的規劃設計是生存的藝術,這種生存藝術至少在四個層面上展開:
1.相地選址:
如何通過選址在宏觀尺度上處理人的活動與自然過程,以及地形地貌的和諧關系,從一開始便遠離災難。前科學時代的景觀設計學――風水就在如何相地擇基方面有特別的關注,諸如城市和村落的選址要避免直接在大山腳下,應在所謂的“胎息”之地或在大體量山體的余脈和小山包上,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無疑是避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掩埋危險的安全地帶;又如,風水以乳突形的穴位為上佳之地,大抵在平坦之地上的高亢臺地,則同樣有避免與地震相關的災難之功能。
2.開放的空間系統:
通過城市開放空間的規劃和設計,在危險降臨城市時,使居民仍有方便的逃生機會。一個連續的、面積充裕的城市開放空間系統,對于人流疏散和避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對于大城市尤其重要。都江堰廣場等一系列開放空間在汶川地震中發揮的作用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3.場地設計:
場地的可達性、開放性、穿透性、無障礙設計以及和建筑物的關系,包括后院通道和出口,甚至種植方式,都使場地對身處其中的生命有至關生死的意義。戶外場所既可以是死亡陷阱,也可以使生命逢兇化吉。如,汶川地震中,就有多起因場院圍墻而斃命的悲劇。
4.建、構筑物的設計:
構、建筑物的抗震設計當然是致命因素,他們既可以是生命的庇護所,同樣也可以成為死亡陷阱。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受害群體是學生,而根本的人為原因是建筑質量的低劣,這是中國建筑行業永遠抹不去的恥辱。城市開放場所中的構筑物的設計有同樣的生存意義。
當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空間分析技術,都賦予當代的人類比生物的本能、比前科學時代的風水先生,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來選址、來規劃城市的景觀安全格局和生態基礎設施,來設計日常的戶外活動場所。關鍵是設計師和城市建設決策者要有自覺的生存意識,時刻牢記城市、景觀和建筑的規劃與設計是生存的藝術,設計使我們的家園不但美麗和高效,更應該安全并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