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
《意見》提出目標,到2020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區域開發秩序進一步規范,區域一體化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和全國統一市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解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國各地區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意見》提到,將優化提升東部城市群,支持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繼續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意見》透露將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支持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深化對內對外開放,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壯大現代產業體系,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增強對區域和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意見》出臺的意義何在?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差異明顯,地區間既存在較大發展差距,也蘊含著分工協作的巨大潛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區域經濟版圖呈現加速分化的態勢:東部地區緩中趨穩,在轉型升級和制度創新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中西部地區內部分化明顯,一些中西部省份依托“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而以資源能源輸出為主、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一些地區經濟下滑趨勢明顯;在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東北地區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凸顯,出現深度調整。另外,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區域協調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尚不完善,區域規劃和政策需要進一步體系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說,中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歷史關節點。區域協調發展意味著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后勁,實現全方位的均衡協調發展,不僅為經濟平穩增長提供動力,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出臺《意見》正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區域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將其細化為具體的舉措和工作任務,繪就“十三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的總施工圖。《意見》對現有工作實踐和經驗進行了概括、抽象和提煉,強化了理論創新、政策創新和方法創新,有利于加強區域政策的體系化和制度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共識,形成共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合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認為,充分發揮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的疊加效應,培育新的經濟軸帶,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出臺《意見》是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需要
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幾年來,我們出臺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推動成立一批國家級新區、試驗區、示范區等重大功能平臺。此次《意見》的出臺,正是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需要。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區域經濟帶作為我國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帶。依托于三大戰略,今年中央和地方都會出臺相關規劃和政策。僅中央層面的就有《國家“一帶一路”總體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等多個重大綱領性文件要出臺。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要“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也特別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同時,一系列著眼于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相繼推出:4月底,《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發布;5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5月中旬,《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印發,提出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5月27日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