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的風水文化
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風水與園林中唯一有生命的造園要素——植物在單體選擇及多種類組合搭配的原則與方法上自然也存在著密切聯系。盡管如此,可由于曾被誤解為“迷信”,也就導致了能真正對其進行研究的人并不算多。目前可查閱到的相關文獻也僅僅只有26篇而已。風水學說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和建造中很多方面都有反映。
首先植物自身的吉兇、品種與顏色選擇、栽植位置和數量都與風水理念息息相關。正如王韌[1]和李濤[2]等人利用風水學理論探討園林植物在布置、選擇、顏色和用途四方面的具體應用所的結論。植物是否有毒氣、毒液或樹的形狀甚至是植物本身特性寓意及諧音等都可以作為標準來劃定植物的兇吉區別。“陰陽論”、“五行說”也是風水學的重要內容,在植物配置方面其可被有效利用來表達出植物以及植物組合、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協調搭配包含的和諧特性。“陰陽論”主要反映在植物種植方位和借助植物季相變化、點景點睛、拓展空間和豐富構圖等手段,“五行說”則是從植物間、植物與人和植物與環境的相生相克以及對什么方位適宜栽植哪些顏色的植物,由“金、木、水、火、土”組成的五行衍化出的一系列的深層涵義進行分析和研究。如在皇家園林中,玉蘭、海棠、迎春、牡丹、桂花幾乎就形成了植物景觀的主調,牡丹雍容華貴,是統治者尊貴和富有的象征,色彩上則常以鮮艷的紅、黃色居多。姜麗麗等人曾從這兩方面分析過蘇州園林植物景觀,他們認為其中充滿和諧之美。
寺觀園林是中國園林一種特殊的園林形式,其植物景觀的設計規劃中更能顯現風水文化特點。為滿足人們對佛教的信仰,以及了解佛教文化的需要,同時體現園林整體莊嚴肅穆的效果,寺觀園林植物一般選擇有典型佛教文化印記的種類如菩提樹、七葉樹、蓮花等。銀杏與佛教天緣地合,樹體高大雄偉,其葉素雅潔凈有不受風塵干擾的宗教寓意,因此常在溫帶及北方寒冷地區替代佛教“五樹”之一的菩提樹,體現風水思想中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除這些經典植物,全園也可挑選丁香、梅花、臘梅、紫薇、桂花和吉祥草等灌木和草本品種采用自然式種植。王芳等人就結合山西省吉縣錦屏山公園景觀規劃這一具體案例中佛閣寺及皇天后土廟兩個重要景點,探討過寺觀園林中宗教文化與風水文化關系以及風水對寺廟園林選址、布局、植物選擇和其應用均存在的指導作用[5],如按植物陰陽屬性挑選植物種類來滿足風水的植物五行,甚至用吉祥植物擋風聚氣,便于維護小環境生態使其在形態上完整,在景觀上顯得內容豐富等。
運用風水學原理來打造植物氣場來滿足人們保健治病需求這個想法也從某個層面豐富了園林植物的文化性。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盡相同,因此植物場布置也要有針對性,特定場所對特定人群健康有利發揮不同氣場保健功能,如老人活動區多植松柏類芳香油揮發植物,健腦安神,而金銀花和小菊花更有利于老年人降血壓;而兒童活動區則選擇色彩較豐富的屬火性植物,避開有毒帶刺植物,形成愉快氛圍。這就要求設計者在打造植物氣場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植物五行屬性、陰陽屬性及五行間生克規律,避免氣場混亂并恰當處理植物生克制化關系。為保證氣場順暢,減少陰濕環境出現,層次性、螺旋式氣場是最好的,因此植物種植結構的疏密有致的合理安排可說是至關重要的。謝祝宇等人就曾以風水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植物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及其與人體健康關系這幾方面入手分析探討植物氣場存在與保健作用,進而提出園林設計中經濟與風水文化的植物氣場營造方式和注意事項,了解到植物氣場布置因人而異、遵循相生相克原理同時也注意保持氣場順暢。
此外,風水林作為一種最獨特的與風水直接相關的植物群落類型,其相關研究則是主要通過韓孟孟和易綺斐等人實地調查現存的東山島沙質海岸帶村落風水林和廣州市蘿崗區風水林,采集植物標本,記錄區域內喬、灌、草及藤本植物種類并進行風水林物種組成的相關鑒定,分析其植物層次構成后發現,風水林中植物種豐富且多為區域代表性種類,更有不少珍稀品種,長期適應當地環境也形成了穩定的層次結構,為當地公益林營造提供了很多可借鑒之處,一些優良的植物種甚至還被引入眾多普通園林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