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森林叫“森林荒漠”
多年來,植樹造林幾乎是所有生態項目的主要目標之一。2000年以來,我國開展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工造林計劃: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人工造林7600萬公頃,覆蓋全國97%以上的縣市。2000年~2005年,全國共完成人工造林28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 2000年的16.6%增加到18.2%。遺憾的是,當山頭、荒地綠了起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未發生根本性逆轉。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在過去30年里每年擴大1000平方公里,荒漠化仍在繼續。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指數仍處于全球較低水平。
在20世紀70年代,陜北毛烏素沙地植樹造林是人進沙退的成功典型,并在全國示范推廣,但30年后,大部分種植的樹木已經死亡,植被覆蓋度已下降至低于人工造林前的水平。30年后新的荒漠化抹去了早期的成果,加劇了土壤水分短缺,使樹木的整體保存率降低至不足15%,并導致該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了40~50米。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考察發現,總投資6.6億元的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計劃”中,人工種植的樹木須引黃河水灌溉才能存活,沒有灌溉的地方仍是光禿禿一片。因為不能適應環境,此前種植的樹木已經在黃土高原自西向東形成一條“小老樹”分布帶。這些植物生長快、根系大、蒸騰強度大,因缺少足夠的水分,容易未老先衰,成為小老樹,同時又加劇了水的匱乏,導致在土壤深部形成干層。植樹造林反而破壞了生物多樣性,這樣的森林被稱為“森林荒漠”。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無論種草還是植樹,人們通常會選擇比天然植被生長快的植物,以達到迅速綠化的目的。殊不知,這些人工種植的植物是天然植被的宿敵,它們之間會立刻形成一種競爭關系,在爭奪水分、養分的戰爭中,天然植物常常戰敗,最終被徹底絞殺。而這場生死爭奪戰所引發的直接后果就是物種單一、病蟲害頻發、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貧瘠…… 在2000年~2005年,可以快速生長的楊樹備受推崇,占河南省人工造林面積的40%。然而,負面效果也日益凸顯,由于林地土壤水分減少和樹冠遮蔭作用減少了地表光照,抑制了林下植物的生長發育,導致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人工林地比自然修復地塊的植被覆蓋度下降了30.5%,呈現出一片上方綠樹成蔭、地表干枯荒蠻的虛假繁榮景象。同樣,河北北部、內蒙古鄂爾多斯、陜北地區,當天然草地被人工種植的喬、灌林入侵時,也有相似的結果。
由于科學認知不足,忽視氣候、土壤、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的生態修復,不僅不能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反而成為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退化新的誘導因素,而且這種二次破壞導致的生態修復變得更加困難。生態修復需要考慮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等成本,只有創造更多的綠色GDP,才能獲得更多的凈價值。
“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這里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一定是最好的。但有了人類的干預,我們就要追求一種供求平衡,找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曹世雄表示,綠化并不等于生態修復,它只是生態修復的手段之一?;謴蜕鷳B是恢復當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的完整性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和生態系統自我維持性。一些成功的生態修復政策,如減少放牧、減少采伐、封山育林、減少耕地面積、天然植被保護等,應優先考慮;除了在住房周圍、道路兩旁、河流兩岸、社區綠化,以及木材生產等方面,類似于大規模人工造林的人工生態修復活動應謹慎又謹慎。“但必要的人工干預也必須進行,關鍵是因地制宜。”比如在我國東南部的紅壤地區進行人工施肥來改良土壤;在沙漠化地區設置草方格沙障來降低地表風速,促進天然植物種子落地生根等,都是比較好的生態恢復措施。
森林再生和環境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生態脆弱區通常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只有通過長期“演替恢復”,頂級植物逐漸取代初始先鋒植物,生態恢復才能獲得成功,這個過程急不得。單一地從自然角度解決生態問題是很困難的,必須多領域、多部門以及每一個人共同參與,才能最終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