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工程治水的反思
今天,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視角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水問題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包括水資源短缺、季節分布不均、水質大面積污染、洪澇和缺水問題并發,同時伴隨著生物棲息地喪失、城市濱水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得不到開發等問題。而遺憾的是,面對這些綜合性的水問題和一個富有生命的水系統,我們往往熱衷于通過目標單一、利益局部、只求短期效益的大型“灰色”工程措施來解決問題,結果卻導致系統性問題的發生和系統本身的惡化,有的惡化是不可逆的。人與水系統的關系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比如,一些防洪工程中,為了城市安全,不惜巨資用水泥堤壩將河流裁彎取直,變成了“三面光”的排水渠,目的是將河水快速排泄,沒有了河漫灘,結果是下游洪澇壓力加大、洪水的破壞力被加強、珍貴的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到補充、河流兩岸的濕地得不到滋潤、自然河床和兩岸豐富的棲息地被破壞、生物滅絕、城市的親水界面被毀壞,河流變成為人和其他生命的死亡陷阱。而不計后果的水電大壩工程帶來的惡果尤甚。如此,河流及其兩岸的自然“海綿”系統被破壞,喪失了原有的彈性和本來可以源源不斷給人類以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
又比如,一些農田水利工程中,為了高效和節約土地,農田灌溉系統被修成了所謂的“現代”的筆直水泥灌渠,田間地頭的陂塘被平整,河渠兩側的生物緩沖帶被硬化,農藥和化肥殘留得不到截留和凈化(研究表明,只要農田灌渠兩側有一定的生物緩沖區, 50%以上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都可以被截留)。中國廣大鄉村田園上的陂塘景觀,除了具有旱澇調節作用外,還具有截留和凈化農業面源污染,保存鄉土生物等各種生態功能(俞孔堅, 2016)。而在今天廣被推廣的所謂“現代化”的園田化建設中,這些珍貴的、千百年來形成的“海綿”遺產消失,與其相關的生態系統服務也全面喪失!
再比如,一些城鎮排澇工程中,為解決內澇,片面依賴灰色的管道工程,為滿足瞬時排水要求,工程浩大、維護成本高且可持續性差;同時,大量珍貴的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到補充、雨水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由于城鎮對這種集中的、灰色排水系統的依賴,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濕地和綠地等的調節功能逐漸喪失。中國古代城鎮和村落中往往有許多分布均勻的坑塘,互為聯通,調節旱澇,而在近幾十年的城鎮建設中,這些基于千百年經驗積累和智慧的城鎮“海綿”遺產迅速消失,隨之而去的是其眾多的生態服務及文化價值。
水本是地球上的一個連續的系統,是世界上最不應該被分離的元素??墒俏覀兊某R幑こ探ㄔO與管理體制中,卻把水系統分解得支離破碎:水和土分離、水和生物分離、水和城市分離;甚至連排水和給水兩個過程都是分離的,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或由不同的公司來運營;防洪和抗旱分離,各大城市一到雨天,所采取的措施之目標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把水排掉,而干旱的季節又都要抽地下水來澆灌綠地。這些都是簡單的工程思維和管理上的“小決策”帶來的弊端。“小決策是一切問題的根源”(Odum,1982)。所以,解決諸多水問題的出路在于回歸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來綜合解決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反思基礎上,“海綿城市”的理念被提出了,并有必要將此理念擴大到“海綿國土”,來系統解決中國各地普遍面臨的諸多水問題。